宝淑塔的真正来历
宝淑塔原名保(叔)[念chu]塔位于西湖的北侧,宝石山上,宝石山可以直望西湖。又名应天塔、宝石塔。建于宋初,确切建立年代难考。相传是吴越王钱弘叔奉如入京面见宋太祖赵匡胤,久留未返。他的母舅吴延爽为了祝其平安,特建此塔,所以叫保叔塔。原为九级,宋咸平得间重修时改为七级。现存塔为1933年重修,系砖石建成的实心建筑,塔是小负荷大,姿态秀丽挺拔。从山下远望塔身,修长玲珑,亭亭玉立。
随着朝代的演替塔在寺院布局中是如何变化的?
最早的汉化佛寺以塔为中心,四周以堂、阁、廊等围绕,成为方形庭院,内供佛像或舍利,为拜佛诵经之所。
塔的位置,除前述的在中轴线上塔为中心,塔、殿并重,塔在殿前的布局外,东晋时出现了殿前双塔并列作为陪衬的作法,显示出塔在寺院中重要性的降低。
隋唐五代时期塔的位置由全寺中心逐渐变为独立。大殿前则常用点缀式的左右并立不太大的常为实心的双塔,或于殿前、殿后、中轴线外置塔院。僧人墓塔常于寺外别立塔林。这些都与当时佛教界渐趋教理经义的研究而不重视拜塔与绕塔经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