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份济州岛万丈窟景点介绍

一、求一份济州岛万丈窟景点介绍

万丈窟:夏日里的天然冷库,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第98号!火山爆发留下的天然熔岩洞穴,内有石笋、石柱、石龟,黑暗中小心翼翼的寻找着脚下落脚的石头,来不及仔细辨别奇石的形状,洞外34度,洞内20度以下,中午烈日当头的时候来这里感觉最爽!游览耗时1.5小时,门票2000韩元/每人(人民币不到12元),儿童免费。这里是去过的景点中游客最密集的地方。

二、敦煌有什么景区和美食?

景区

阳关文物旅游景区:敦煌市西北古董滩上

三危山: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主峰在敦煌高窟对面

玉门关遗址: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

敦煌莫高窟:敦煌市东南25公里

美食-概述

敦煌当地人喜食羊、鸡、牛肉,对面食制作尤其讲究。敦煌黄面,细如龙须,长如金线,香味溢口;敦煌手工臊子面,切面讲究,拌汤鲜美,百吃不厌;但最有名还要数敦煌酿皮子,其味辣凉,柔韧爽口,是不可不尝的美味。敦煌饮食的另一特点是川味,尤其是在夜里,街边随处可见麻辣烫的小摊。

阳关东路的沙洲夜市内有风味小吃区、农副产品区,可以品尝到各种甘肃风味面食,烤肉等,价格便宜,而且连附近的小巷也很热闹。如果想找一个相对清幽的地方就餐的话,可以到鸣山路飞天宾馆附近,那里有不少中西餐馆,价格适中,饭菜可口。

特色美食

敦煌臊子面:

敦煌臊子面是一种传统手工麦面制品,作法是将面粉加水和匀,用面杖把面团擀薄,切成长条煮熟,加汤食之。面条细长而匀称,尤像韭叶,加之汤的味道鲜美,吃上一碗,使人顿消饥饿疲劳。

敦煌黄面:黄面也是一种麦面制品,它细如龙须,长如金线,柔韧耐拉。煮熟后,调汤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别具风味。

浆水面:

敦煌八大怪之三,浆水面先要制作浆水,把芹莱或箭杆白莱、莲花莱投入面汤,加上浆水酵子,盛入缸内放在温暖处发酵三天,即可制成清酸可口的浆水。它含有多种有益的酶,能清暑解热,增进食欲,为夏令佳品。手工面条煮熟后,凉开水浸过盛人碗内,加入浆水,浇上炝过的油葱花,撒上芫荽末,即成浆水面。三伏盛暑食之,不仅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且对高血压、肠胃病有一定疗效。

驴肉黄面:“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是在敦煌对吃流行一句话。驴肉黄面,可是离开敦煌就找不到的美味!作为八大怪之四,黄面一盘不足10元,驴肉论斤卖。面细如龙须,长如金线,柔韧耐拉,调汤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敦煌最著名的驴肉黄面馆是达记驴肉黄面馆。

敦煌酿皮子:

酿皮子是一种麦面制品,制作时先将优粉加水和匀,然后将面团置人清水中翻搅抓揉,使面料中的淀粉与蛋白质充分分离,剩下蛋白质,俗称面筋。而溶解于水的面浆,便是加工酿皮子的原料了。在水滚沸后,烙面浆舀人铁皮圆盘中涂匀,放人开水中煮几分钟,面汁为饼便成为酿皮子。然后将饼状的酿皮切成细长条,放几片面筋,加一点芥茉、蒜汁、辣椒,香油等便可食用。柔韧爽口,食用方便,是极为普遍的一种民间小吃、本地快餐。

羊肉粉汤:

羊肉粉汤是敦煌传统小吃。选用敦煌本地饲养的膘肥体壮羯羊,宰好洗净切成大块,然后清水下锅。待快熟时,打净血沫,放人少许精盐,肉熟后捞出,剃骨,后将剃骨回锅,温火熬煮成汤。食用时,先将骨汤兑水,放人适量生姜。胡椒,花椒,桂皮,玉果,辣椒、精盐,萝卜片。大蒜等香料煮沸,再将熟肉切成薄片与切成块的凉粉盛人碗中,舀入沸汤,上面撒上香菜末、韭菜和葱、辣椒末等。观之红黄绿白,香味扑鼻,食之香辣爽口,肥而不腻。有滋补、发热、祛寒之效。

以上~

三、中国四大石窟是哪四大?分别在什么地方?

甘肃的 敦煌莫高窟 ,天水的麦积山石窟

山西的云冈石窟

河南的龙门石窟

四、龙门石窟在那个地方?

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洛阳站广场东侧乘坐 81路 约17公里

起点 洛阳站 步行0米到车站 81路(洛阳站--龙门石窟) 在 洛阳站 上车 在 龙门石窟 下车 12站 1.河科大二附院 2.王城广场东 3.中州中路玻璃厂路口 4.公交总公司 5.第五人民医院 6.洛阳桥南 7.安乐 8.牡丹宫 9.经贸大世界 10.关林市场 11.龙门火车站 12.龙门石窟下车 步行580米到终点 终点 龙门石窟景区

五、名胜古迹:龙门石窟在哪个省?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现存佛像十万余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A.D.493年),嗣后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从而在这里行船那嘎了南北长达一公里、具有两千余座窟龛和十万余尊造像的石窟遗存。这历时500多年的营造过程中,包含北魏和盛唐两个造像的高潮阶段。至今,保存在伊阙两山的这数以千计的像龛,绝大多数都是这两个时代的文化遗产。

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的价值。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佞佛的历史情态。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石刻作品,代表着石窟寺艺术流入洛阳以后最早出现的一种犍陀罗佛教美术风格。因此,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余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