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沙县附近必去十大景点

一、三明沙县附近必去十大景点

三明沙县地区,风景名胜众多,其中淘金山尤为著名。这座山离县城西门仅约3公里,登顶后,游客可以饱览全国最大的卧佛、舍利塔以及寺庙的壮丽景象。站在山顶观景台,沙溪两岸及整个县城的美景尽收眼底。

虬龙桥则位于七峰叠翠山旁,沿着蜿蜒曲折的道路前行,可抵达叠翠楼,这里不仅可观赏七峰叠翠的美景,夜幕降临后,灯光璀璨,犹如腾空巨龙,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十里平流,实际上是沙溪河的美丽景观,傍晚时分,从西门古渡乘船游览,观赏横跨两岸的南北大桥,以及两岸绚丽的灯光,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

沙县小吃城位于淘金山脚下,靠近县城高速路口,交通便利。这里的小吃城拥有徽州建筑风格,青砖白墙,灰色琉璃瓦,仿古建筑中有一条街,两边分布着各式各样的小吃店,游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沙县小吃。

七仙洞坐落于沙县富口镇佑溪村,距离县城约15公里。洞内蜿蜒曲折,石笋形态各异,宽阔的大厅内满目琳琅,宛如仙境。此外,洞内还有地下河流,撑船游洞别有一番风味。

龙湖公园内湖水清澈,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园内有锦鲤戏水,栈道台榭,山峰长亭,竹径观景,四季花香,是游客流连忘返的好去处。沙县作为一座山城,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欢迎大家前来旅游。

二、“中国小吃之乡”有哪个城市?

沙县小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沙县民间具有浓厚的文化基础。其制作工艺源自先秦两汉古中原一带民俗,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尤其以其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和经济实惠而著称,是中国饮食行业的一朵奇葩,也是福建省餐饮行业向省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沙县小吃吸纳各地精华,得到迅猛发展,名点小吃品种多达240多种,长年上市的有50多种,有160个品种获“沙县名小吃”称号,有28个品种经国家认定为“中华名小吃”,2003年12月8日,中国饭店协会经过考察,授予沙县“中国小吃之乡”称号。

三、沙县小吃哪里最好?

沙县小吃始于1600多年前的东晋义熙年间,历史悠久。此地的先民都是中原各地汉族的后裔,使沙县小吃蕴含着古老汉族饮食文化的“基因”,如闻名遐迩的沙县腊鸭(现称板鸭),是在洗净的鸭肉抹上盐、姜等佐料腌渍起来,然后风干、晒干或烘干而成,基本承袭了周代的制作方法;白嫩的沙县豆腐,不是用石膏或盐卤点卤,而是用隔夜的老浆水,这种方法则来自汉时淮南王的刘安。

沙县地处闽西北山区的沙溪下游,在旱路难行的古代,这里曾经是相当繁华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当时的城关,可谓“江中百舸争流,陆上商贸云集”,闽西北和闽西一带的大米、木材、笋干、茶叶、香菇等土特产,大都汇集到沙县,再通过沙溪、闽江运至东海之滨的福州。因此,福州、汀州、闽南、尤溪、莆田以至江西、浙江等地客商,都纷纷到这里经营药材、布匹、山货、鱼货、凉果等等,不仅促进了沙县小吃的繁荣,而且使它既有福州、闽南一带的特点,又有汀州一带的客家的风味,形成了用料以面、豆、肉为主,制作比较精细,口味清、淡、鲜和用料以米、薯、芋为主,制作比较粗放,口味咸、辣、酸两大流派。当时,沙县的商贸以小商贩、小店居多,饮食既有所讲究、又不想花大钱,小吃便顺此潮流,重在经济实惠,并延续至今,成为它能够进军各地的主要优势。

沙县小吃,一般分为米类,比如炒白粿、鸭汤粉干、米冻皮、喜粿团等;面粉类,包括馄饨、拌面、烧麦、花椒饼、荷叶包等;豆类,其中有夹心豆腐丸、玉卷豆腐、煲豆腐、梅花豆腐等;其它还有芋包、牛粉肠、夏茂烤鸭等。在众多的小吃中,传统名牌小吃有50种,馄饨(亦称扁肉)、芋包、烧麦、包心豆腐丸、米冻、米冻皮、喜粿、鱼丸、花椒饼、泥鳅粉干为十大品种,而前面4种为全国品牌的小吃。

沙县馄饨,与饺子有亲缘关系,已有1400多年历史,北齐颜之推就如是说:“今馄饨,形为偃月,天下之通食也”。沙县馄饨与众不同之处是:皮薄馅多,馅肉是用木槌捶打而成,包制时视不同口味,再适当加上葱白、虾肉等,配以高汤、味精、香油、葱花、米醋等佐料,吃起来脆嫩美味、清爽可口,1997年被评为“中华名小吃”。

烧麦,原名为梢梅,因蒸时竖立,上部形似梅花而得名。沙县烧麦与其它地方的烧麦相比,有它自己有特色,如烧麦皮坯是用冷水、而不是用温水或热水和面;个小似山枣,蒸熟后呈透明状,显得小巧玲珑、晶莹如玉,也被评为“中华名小吃”。

沙县芋包,是古代客家先民用当地盛产的薯芋,代替面粉做成的包子。现在的沙县芋包,是用菜芋和木薯粉制成,馅料有水发笋干、豆干、生姜、葱白、香菇、虾仁、瘦肉等,可拌吃、也可煮吃(称芋饺)。芋包煮熟后,放入盛有加进酱油、味精、猪油、芝麻油、葱花、胡椒粉和醋的高汤里,吃起来嫩滑软韧、清香可口,2000年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沙县包心豆腐丸,是以沙县豆腐和地瓜粉为主料,加上盐、味精搅拌成豆腐泥包上用五花肉、香菇、虾仁、葱白、生姜、芝麻油等做成的馅。吃起来外嫩润、内味美,在第三届全国烹调比赛中荣获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