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各位谁知道那个地方的红薯最具地方特色,出名。谢谢!

一、请问各位谁知道那个地方的红薯最具地方特色,出名。谢谢!

全国最好吃的红薯

当然是海拔最高的地方,

最好在两三千米

以上的海拔种植出来的红薯,

味道比较好,沙壤土种红薯最好,又大又甜。要好吃、又粉还是老胜利8号好。

红薯(英文: sweet potato),学名:番薯(Ipomoea batatas (L.) Lam.)又名山芋、红芋、甘薯、番薯、番芋、地瓜(北方)、红苕(多地方言)、线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番葛、白芋、茴芋地瓜、红皮番薯、山药(方言)、萌番薯。

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含糖量达到15%-20%。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有“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并说海中之人食之长寿。中医视红薯为良药。

红薯属管状花目,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长2米以上,平卧地面斜上,叶片通常为宽卵形,长4-13厘米,宽3-13厘米,花冠粉红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钟状或漏斗状,长3-4厘米,蒴果卵形或扁圆形,有假隔膜,分为4室,具地下块根,块根纺锤形,外皮土黄色或紫红色。

二、朱熹的《春日》说明了什么道理?

春日

【宋】 朱 熹

胜日⑴寻芳⑵泗水滨⑶,

无边光景⑷一时⑸新。

等闲⑹识得⑺东风⑻面⑼,

万紫千红⑽总是⑾春。

【注释】

⑴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⑵ 寻芳:游春,踏青。

⑶ 滨:水边。泗水滨: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⑷ 光景:景物。无边光景:一眼望不到边的风光景物。

⑸ 一时:一下子。

⑹ 等闲:平常、轻易。

⑺ 识得:认识到。

⑻ 东风:春风。

⑼ 面:面貌。

⑽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艳的灿烂景象。

⑾ 总是:都是。

【题解】

这是一首借泗水寻芳宣扬圣人之道的的理趣诗。因孔子曾在洙、泗之间教授弟子,所以诗的首句便提泗水。从题目“春日”看,似为游春之作,然而,在南宋时期泗水已被金人侵占,朱熹不可能去泗水游春,所以这首诗是虚构想象之作,而泗水就是暗指孔门。诗的字面意思,在于说明大自然具有无限蓬勃的生机,因此万紫千红,触处皆春。而实际上诗人用“万紫千红”比喻孔学的丰富多彩,他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万紫千红总是春”在当今常用来形容祖国形势一派大好,或者文艺园地百花争妍的情景。

【译文】

我选择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欣赏】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三、《快哉此风赋》原文的内容及解析是什么?

1.苏轼《快哉此风赋(并引)》

时与吴彦律、舒尧文、郑彦能各赋两韵,子瞻作第一第五韵,占“风”字为韵。余皆不录。

贤者之乐,快哉此风。虽庶民之不共,眷佳客以攸同。穆如其来,既偃小人之德;飒然而至,岂独大王之雄。若夫鹢退宋都之上,云飞泗水之湄。寥寥南郭,怒号于万窍;飒飒东海,鼓舞于四维。固以陋晋人一吷之小,笑玉川两腋之卑。野马相吹,搏羽毛于汗漫;应龙作处,作鳞甲以参差。

2.译文:其时,我与吴彦律、舒尧文、郑彦能等人各用两种韵脚写赋。我用的是第一、第五两韵。

有德之人的乐趣,在于那风带来的快乐。即使普通百姓享受不到,在座佳宾眷恋好风的心意都是相同的。她来得庄严而轻缓,却压倒了世上的邪气。飒飒作响,难道她只给大王带来好处吗?

至于说历史上所提到的风有形形色色:春秋时代,令鸟儿退着飞过宋都的不祥之风;汉王饮酒泗水河边,引他高歌的狂风;南郭上空吹晌万千孔窍的吓人的风,东海之上没有准则的东西南北风;当然还有那被当作嘲笑对象的剑口的小风,和玉川子饮茶后腋下生出的卑下风,以及将灰尘、羽毛搅得满天飘舞的肮脏风,把振起鳞甲的飞龙送上天去的多事的风。

【注释】

1、“引”中三人之一的舒尧文,曾与苏轼有信件往来。现《苏轼文集》收有《答舒尧文二首》。一首是在湖州所写,信中有“虽未相识之语,可见此赋不能作于此时。另一首在黄州,答覆他求教拜师之事。可见此赋有可能写于此时或稍后,即元丰三年(1 080)至元丰七年(1084)之间。又,元丰六年(1083)六月,黄州张偓佺曾为苏轼建有“快哉”一亭,苏轼曾作《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有“千里快哉风之句。说不定苏轼与友人也曾在此亭为韵作赋。

2、即“序。为避祖父苏序的名讳,苏轼常以“叙”或“引”替代。

3、赋两韵:用两种韵脚写赋。例如本赋即用二韵。

4、庶民:百姓。此句用宋玉《风赋》典:“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凤耳,庶人安得而共之?”此句用其意。

5、眷佳客以攸同:佳客留恋这好凤的心情却是共同的。佳客:指限前的三位笔友。攸同:所相同的。

6、穆如:清和,指风初起微而缓。

7、偃:压倒。小人之德:指邪行之人的品德。此旬反衬来风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