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红铜大槐树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是洪洞,在山西临汾市。上面那位已经答了好多了。大槐树镇,那里的槐树确实也很大,是当年山西人往外移民与亲人分离的地方。每年大槐树都会有一些活动来纪念祖先。
二、为什么人的小脚趾甲是两半的??
你退去袜子细看你的小脚指盖,是两半的,那你就是被移来的汉人,那是在移民途中被石头砸坏的,就一辈辈留下的残嫉;当然说不可信,但也留下老一辈人对清政府的不满对久违的梦中老家的怀念及迁徙之路的幸酸回忆.但当时清朝对移民是...明初的时候,在山西洪洞县城西的大槐树下共进行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而上百万山西省的移民都经过设在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机构被迁往全国十几个省区和400多个县市,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
我们有两个胡人的遗传基因:男人有胸毛,脚的小指甲是两半。
其实这是一个谣传,我听说过至少4个版本
1,小时候,老家的人说,我们杨家人如此,别姓人没有,
2,在汉族网上听说汉族如此,异族没有
3,大槐树移民如此,别地没有
4,在满网听说,满族如此,汉族没有
综合分析,这个其实和民族无关,当然这个可能也是一种遗传基因,或许在黄种人里面比较普遍?
这故事据说是从民朝初年,从山西洪洞那面迁到全国各地的人,都是以是否以小脚指甲裂缝为标志的。
大家上网查一下,山西洪洞大槐树
这有关的史实记载很多。
现在每年都有好多人去寻根祭祖的。并且有一些村庄的记载,就是从那面搬迁来的。并且都是全村一个姓。一大家人。
而且据我所知,那面大多是指甲裂缝的
因为当地就流传的是如果是洪洞人,都是指甲为准。所以证实了这一点。
三、古人常爱画的哪几种树叫什么?
槐树:先秦时的官方绿化树
俗话说,“门前有槐,升官发财。”虽然这是一种迷信说法,但古人为图个吉利,不论是官宦门第,还是普通人家,庭院附近总少不了槐树。从栽植历史来看,早在先秦时,槐树已为官方最早选定的绿化树种之一。
槐树还是后世皇家宫苑内必植之树,故槐树又有“宫槐”的别称。此外,衙门、学校、街巷也都喜欢栽植槐树。西汉时,人们称政府机构为“槐衙”,称读书人聚集的会市为“槐市”,就是因为那里遍植槐树。
槐树真正被赋予感情寄托是在明朝。明初,朝廷将山西人口大规模移往全国各地,出发地点即是洪洞县一株大槐树,故民谚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槐树也从此成为中华民族“寻根文化”的符号。
柳树:祛病消灾之神树
“柳暗花明”“桃红柳绿”,歌咏春天的词语中,总少不了柳。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后,柳树成了民间吉祥之物。佛界认为,柳枝充满神性,如南海观音的形象为一手托净水瓶,一手拿柳枝,为人间遍洒甘露,祛病消灾。
古人迷信“柳可驱鬼”,南北朝时,民间已出现了门前插柳的风俗。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唐宋时,清明节“插柳”“折柳”“戴柳圈”的风俗已形成,皇家甚至将其当成一件大事来办。此时歌咏描写柳树的诗文也最多。贺知章的《咏柳》,浓缩了古人对柳树的喜悦之情:“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在北宋的都城汴梁,柳树的数量远多于槐树。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中,大大小小的树木约有170多棵,其中柳树占了大多数,堂前屋后,路旁水边,总不少曼妙柳姿。
榆树:活命树、救荒树
榆树同样有悠久的历史,先秦时已广泛栽植。既没槐的才干功名,又无柳的姿态风流,榆树之所以能赢得古人青睐,概因它是一种“活命树”。
榆树的皮、根、叶、花均可食用,荒年可以当粮吃,青黄不接的春荒之际,榆树的价值便突出了。先秦时人们已发现了榆树的救荒功能。《神农本草经》称,榆树皮“久服轻身不饥”,将之与“槐实”“枸杞”等,同列为“上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荒岁,农人取皮为粉,食之当粮,不损人。”明朱橚《救荒本草》也记载了榆树的各种“救饥”之法。
因为榆树有这些特殊用途,所以古时家家不忘栽上几棵榆树。
梧桐:“宜子孙”之祥树
梧桐俗称“引凤树”,古代有“家有梧桐树,不愁没凤凰”的说法,所以古人喜欢在庭院中栽植梧桐。
古人往往将梧桐与竹子配合起来栽植,“前栽碧桐,后栽翠竹”。如果再养点菊花,到了秋天则别有景致。
梧桐木是古人制琴的好材料,这也使梧桐平添了一份高贵与高雅。先秦时,已有用梧桐木制琴的记载。汉魏时,人们用梧桐木制琴已很有经验,以生长在今鲁南峄阳山的梧桐为佳。
此外,梧桐还被视为“宜子孙”的祥树、“知岁时”的灵树。
四、在临汾两个人可以去哪里玩?
吃饭临汾的小吃很多!
玩的话可以去去尧庙---华门景区 坐3、11、16路终点站就是!
在临汾市秦蜀路南端,尧庙始建于晋代,后经唐、元、明、清历代修建,不断扩大。庙内前面有东西朝房、光天阁、尧井亭,后面有尧宫、舜宫、禹宫、万寿宫,最后是寝宫,东西两边还有许多房舍、庭院。据史传,尧庙规模最大时占地七百八十余亩。
1、“苏三监狱”。在临汾市东北方约二十六公里的洪洞县城内,保存着一座我国仅存的、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明代囚牢,人们亦称它为“苏三监狱”。
“苏三监狱”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当年北京名妓玉堂春(名苏三),在洪洞蒙冤落难,就囚于此地。因为玉堂春的故事广为流传,所以该监也名声遐迩,游人不绝。
2、大槐树。距临汾市三十公里的洪洞城北面贾村西侧,明时有一座广济寺,寺的左旁有一株汉代种植的大槐树,枝繁叶茂,树身数围,高达数丈,荫遮数亩,苍劲挺拔。官路南北相通,交通十分方便。明朝政府屡迁山西之民于外地,而迁民最多的洪洞与附近地区的移民就在这里集中出走。
3、东岳庙。从临汾市西行六十五公里,即可看见一座郁郁葱葱、松柏茂密的山峰,这就是蒲县柏山,东岳庙就建在柏山之巅。这里环山十多里皆为松柏丛林,鸟语柏香,峰峦耸翠,景色宜人。
4、姑射仙洞,地处临汾市西郊貌姑射山中,距市区约十六公里。
仙洞,群山环绕,景色秀丽,岩洞密布,古木参天;亭、台、楼、阁依山靠洞而筑,其间塑像壁画,生动别致,风貌奇特,景观丰富;总面积四十平方公里,是临汾旅游区最大的旅游胜地。
6、黄河壶口瀑布。位于中国临汾吉县城西南45公里的黄河河床中。此地两岸夹山,河底石岩上冲刷成一条巨沟,宽达30米,深约50米,黄河奔流于此,倒悬倾注,惊涛怒吼,震声数里可闻。因形如巨壶沸腾,故称为壶口瀑布。瀑布的落差达20米,宽度随季节变化,通常在30米左右,到汛期可达50米,春秋季节水清时,阳光直射,形成彩虹随波飞舞,景色奇丽。
7、小西天。原名千佛庵,位于临汾隰县城西一里许的凤凰山巅。创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距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面环山,庵前临河,古木参天,清流涓涓,凤凰山土崖如削,小西天耸立山顶。有“西方圣境”之称。
8、陶唐峪。位于临汾霍州市。传说因尧帝曾避暑于此而得名,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山之,中镇霍山主要景区之一,入峪溯流而上,一路奇峰峥嵘,万仞摩天,森然罗列,浩渺相联,盛夏入谷,凉气袭人,是返朴归真的一方净土。
9、丁村,位于襄汾县城南五公里的地方,距临汾市35公里。丁村,以发掘出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化石而闻名中外。丁村至今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至清咸丰年间所建的各式院落20余处,33座明清时代的民房庭院,反映出明、清时代北方农村的村庄格局。分北、中、南三个建筑群。多数院落坐北朝南,明代的院门多在东南角。院落大都建有正堂、过厅、门楼、厢房,均为砖石木质结构。建筑构件上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古典戏曲、历史故事等木雕、砖石雕图案,是我国明、清民居建筑中的佳作。
10、滨河公园。位于临汾市区滨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