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知道银子的真假

一、怎么样知道银子的真假

银首饰种类繁多,成色复杂。银首饰一般都不同程度地掺些其他金属,那么如何鉴别银首饰呢?

(1)查硬度

银首饰成色越高质地越柔软,表面越洁白光润。以60克左右的银镯子为例,如用手一拉就开,没有弹力,其成色在95%左右;如有点弹力,成色约在80%~90%;如弹力较大,成色则在70%以下。

(2)看茬口

把银饰品剪开或折开,看其茬口的颜色。如饰品柔软,茬口粗而柔,稍带微红,成色约在95%左右;如用手弯折较硬,茬口白而带灰,或略有微红,成色约在90%左右;如硬度较大,茬口淡红色、黄白或带灰色,成色约在80%左右;如弯折坚硬,茬口呈微红、微黄、土黄等色,成色约在70%左右;如茬口红中带黑,或黄中带黑,成色在60%一下。

(3)银药抹试

将银饰品在试金石上磨出银道(与试黄金相同),用银药(银药是用银粉与水银混合成软体状)在银道上涂抹,挂银药多的成色就高,挂银药少的成色就低,不挂银药的为假货。

(4)辨色法

用眼力来识别其成色及真假。成色高的,看上去洁白、细腻、有光泽,并在首饰上印有厂家、店号等标记;成色低的,色呈微黄,做工粗糙;假的银首饰色泽灰暗,不光洁。

(5)折弯法

用手指捏住折弯,成色高的软而柔韧,易弯不易折断;质次的折弯时较硬,或勉强折动,有的甚至无法用手指折动;包银的经折弯或用锤子敲几下会裂开;假的就经不起折弯,易断裂。

(6)抛掷法

成色高的银饰品重,抛在台板上跳不高,有“噗嗒”之声;假的或成色低的则轻,抛在台板上弹起甚高,发出的声音比较清脆。

(7)硝酸鉴别法

用玻璃棒将硝酸滴于银首饰锉口处,成色高的呈糙米色,隐绿或微绿;成色低的呈深绿色,甚至黑色。

此外,购买银首饰时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质量挑选:

(1) 看焊接。有的银饰品是经过焊接而成的,因此要看焊接是否干净利落,有无假焊或开焊现象。

(2) 看光亮度。要求镀色纯正,光亮度强。

(3) 看镶面。要牢固、周正。

(4) 看勾爪。要看勾爪有无毛刺,是否扎手、刮衣服,佩戴是否方便。

二、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时期2000—4000元

回答:那么武林外传是在明朝中期就应该是价值人民币600—800元

--------------

还有关于一文,一钱的概述

三、二十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不同朝代的银两的价值不同。清朝中晚期的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150-220元左右,盛唐时期的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2000-4000元,明朝中期的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600-800元,北宋中期的一两银子相当于600元-1300元。 

根据一些史书上的记载来看,最早出现用银子购买物品的记录是在西晋时期,在一场饥荒发生时,物价飞升,银子的购买力大幅下降,此时的物价根据史书记载为:“谷二升值银一斤,肉一斤值银一两”。之后随着时间推移,银子正式成为流通货币的时间是在唐朝。唐朝的国力在我国历史上也是数一数二的朝代,接连几个有才能的君主,将唐朝的经济和发展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此时作为货币流通的银子,购买力已经十分高。当时一斗米只卖五个铜钱的价格,而当时银子与铜钱的兑换比例是一两银子可以兑换一千枚铜钱,这也就意味着,可以用一两银子买到200斗米。

古代的计量单位是斗,而一斗放到现在大概有六公斤左右的重量,所以一两银子可以买到整整1200公斤的米。这样折算下来,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6000块左右。

但银子的价值也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会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购买力上涨或者下降。比如在宋朝,出现了其他的银子替代品,银子在货币市场上就很少出现了。

根据当时的记载来看,宋朝的银子可以兑换两千枚铜钱。而根据史书中的记载来看,宋朝的米价大约为30文一斗米,而此时一斗米的重量也发生了变化,重量大概只有五公斤左右。意味着在这个时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两千元。

四、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一两金子呢?

银子在古代真正作为货币是在明清时期了,那时候银子才成为法定货币,还是跟铜钱共流。银子的使用在明之前要么换成铜钱,要么碎成银锞子,要么换成丝织品(在唐朝,丝织品也是法定货币,比银子吃香)。购买力也是随着个时期的经济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北宋时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就只相当于现今人民币300多元(2004年),那是要换成铜钱才可以使用的。到了明朝前期,由于朝廷压价,一两银子名义在1500文钱,其实价在民间是2000文以上,因为平民交税必须把通宝换成银子,所以官府就故意抬高银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