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安市丈八路名字的来历是什么?
西安市丈八路来源于丈八沟。
丈八沟又名丈八头,分东南西北四村,位于西安市西南郊高薪开发区,雁塔区丈八沟乡政府南约两公里处,河横穿四村而过。
唐代即有丈八沟这一地名。在汉唐资料上,只有漕河而没有氵河。据有关资料分析,唐代以前的漕河即现在源于长安县申店乡的氵河的一段。《西安市志》第二卷中记载:“唐长安城东有一条叫漕河的渠道,由长安城南今氵河分出,经唐长安城西恒北行,入禁苑……”
关于丈八沟地名的来历,《西安市志》第二卷记载:“清明渠筑于开皇初年,其水源和渠道即今氵河引潏河之道,自南郊皇子陂引潏水西北流,经韦曲、塔坡至外郭城西南安化门紧西(今北山门口村东200米处)入城……” 张培礼的《樊川古迹寻迹》中记载:“长安樊川皇子陂以下,杜城流向丈八沟的水渠即清明渠,清明渠北通漕渠,漕渠是唐玄宗天宝年间韦坚所筑,唐代宗李豫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京兆尹奏开漕渠入苑,深八尺,宽一丈,名曰‘丈八沟’。渠成,唐代宗亲登福安门观之,是时,两岸长杨高,莲塘花圃,风景甚佳。”另外,民间还有一些神话传说,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就有这段传奇故事。相传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泾河老龙王逆抗玉皇大帝之命,在六月六日兴狂风作暴雨,违反天条,按律当斩。玉皇大帝命唐朝丞相魏征监斩。老龙王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这天不让魏征外出,便召来魏征在宫中下棋。午时三刻,魏征在棋盘上打盹睡觉,梦中斩了老龙王,那龙王的龙头长一丈八尺,从云中落下,掉在长安城的西南(即今日丈八沟),因而人们就叫这个地方为“丈八头”。
丈八沟交通方便,附近有丈八东路、北路两条干线,它们的起点都位于陕西宾馆北门口。其中丈八东路建于1956年,为东西走向,东至东仪路;丈八北路建于1961年,为南北走向,北至昆明路,两者都是通往陕西宾馆的主要迎宾干道。
二、胸有成竹的来历是什么
胸有成竹的故事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同,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同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同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们在办什么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心里有个准谱儿了。
三、广州除夕花市的来历?
广州的除夕花市,又称年宵花市或迎春花市,是广州人年卅晚的重要节目。广州花市的历史已相当久远,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南汉时期,广州南郊就已出现专业种花出售的花农,到明清之际,在广州老城的七个城门下已形成花农卖花的经营性“花墟”花市。一年一度的除夕花市,就是由此逐步形成的。但真正有意识地作为迎春花市,约成型于清代的中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了更好地发扬花市的传统,1956年将分散于各街巷的点档集中到太平路(今人民南路),用竹竿搭成牌楼,名曰:迎春花市。从腊月廿七、八到除夕夜,一连三天三夜。从60年代初开始,分区开设花市,花档多达2000个。此外,越秀公园、文化公园、烈士陵园、流花湖等大小公园,也在春节期间举办形式多样的花展、花会,成为广州花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花市上除了传统的金桔、桃花、水仙、菊花等,近年来,又涌现了荷兰郁金香、日本杜鹃、米砂莲等多种外国名花瑞草。 除夕“迎春花市”是广州特有的节日民俗,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精神文明与民俗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象征着吉祥如意、生活美满,是深受人民喜爱的民族文化。
四、陌上花开缓缓归的典故出处
关于“陌上花开缓缓归”的典故,本是一个爱情故事:宋人的笔记和明人周楫的拟话本小说《西湖二集》里均有记载此典故。
吴越王钱镠的原配夫人戴氏王妃,是横溪郎碧村的一个农家姑娘。戴氏是乡里出了名的贤淑之女,嫁给钱镠之后,跟随钱镠南征北战,担惊受怕了半辈子,后来成了一国之母。虽是年纪轻轻就离乡背井的,却还是解不开乡土情节,丢不开父母乡亲,年年春天都要回娘家住上一段时间,看望并侍奉双亲。钱镠也是一个性情中人,最是念这个糟糠结发之妻。戴氏回家住得久了,便要带信给她:或是思念、或是问候,其中也有催促之意。过去临安到郎碧要翻一座岭,一边是陡峭的山峰,一边是湍急的苕溪溪流。钱镠怕戴氏夫人轿舆不安全,行走也不方便,就专门拨出银子,派人前去铺石修路,路旁边还加设栏杆。后来这座山岭就改名为栏杆岭了。
那一年,戴妃又去了郎碧娘家。钱镠在杭州料理政事,一日走出宫门,却见凤凰山脚,西湖堤岸已是桃红柳绿,万紫千红,想到与戴氏夫人已是多日不见,不免又生出几分思念。回到宫中,便提笔写上一封书信,虽则寥寥数语,但却情真意切,细腻入微,其中有这么一句: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九个字,平实温馨,情愫尤重,让戴妃当即落下两行珠泪。此事传开去,一时成为佳话。
清代学者王士祯曾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二语艳称千古。后来还被里人编成山歌,就名《陌上花》,在家乡民间广为传唱。
到北宋熙宁年间,苏东坡任杭州通判。英雄相惜,对钱镠敬佩有加,曾书《表忠观记》碑文,高度评价钱镠之功绩。苏公喜欢走动,也常来临安,听到里人之歌后,颇有感触,便写下了三首《陌上花》诗,其引曰: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之云。 三首诗云:
(一)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似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二)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辇来。 若为留得堂堂在,且更从教缓缓归。
(三)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苏东坡在诗里表达了对吴越兴亡的凭吊,后来,苏东坡的学生晁补之又和了三陌上花:
其一 荆王梦罢已春归,陌上花随暮雨飞。 却唤江船人不识,杜秋红泪满罗衣。
其二 归安城廓半楼台,曾是香尘扑面来。 不见当时翠辇女,今朝陌上又花开。
其三 云母蛮笺作信来,佳人陌上看花回。 妾行不似东风急,为报花须缓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