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 追问: 有没有 西夏时期,石像的特点 回答: 西夏陵 西夏陵园坐落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部贺兰山麓,共有九座帝陵和七十多座贵戚、功臣陪葬墓。西夏李氏贵族与唐宋政权交往频繁,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与宋陵相比,西夏陵园平面除仿照宋代大建筑群,强调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式,以象征西夏统治权威外,还体现了西夏文化独特的葬制,其表现为墓道底部铺设横木,道口用原木和木板封闭,墓壁建筑有护墙板,以及墓室前有多层宝塔式陵台建筑等。由于汉文化的影响,虽然西夏著字院推行篆书,但汉字仍在民间和官府通用,这种情况在陵寝制度中也得到反映。不如仁宗赵仁孝的寿陵碑亭遗址有东西两处,东碑亭为汉文楷书,书法遒劲,刻工娴熟,西碑亭为西夏篆书,两种文字并用,说明中原与西夏在政治、经济方面联系密切和文化交融的历史事实。 西夏帝陵陵园葬制已摆脱了早期障水别流,凿石为穴,即葬引水其上的原始葬俗,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布局基本仿照唐宋以来的规制。每个陵园都是独立完整的建筑群体,占地都在十万平方米以上。四角建有角楼标志陵园界至,有南往北排列有门阙、碑亭、外城、石像生、内城、献殿和灵台。陵园平面强调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式,象征西夏统治权威。从出土的雕龙栏杆、莲花柱础、琉璃兽石勾头、兽面和花卉滴水、白瓷板瓦等大量建筑材料,反映出西夏王陵陵园建筑当年是十分宏伟和华丽的。 西夏王陵的地宫形制,从已发掘的八号陵中得到进一步了解。墓道呈斜坡形,墓室属土洞形式。两侧各有一配室,周壁敷设护墙板。墓内随葬品十分丰富,有各种金饰、鎏金银饰、竹雕、铜甲片、珍珠、瓷器等。 西夏王陵的建筑规制是在吸取宋代陵园建筑规制的基础上,体现了不同于宋陵的独特风格,其体现为:其一,西夏陵园将宋陵由门阙到南神门神道两侧的石像生安排到月城御道两旁,缩小了陵园的范围,显得比较紧凑;其二,宋陵是单城呈正方形,而西夏陵是重城呈长方形;其三,宋陵灵台就是墓室,而西夏陵的灵台位置在墓室前,并非起灵台的封土标志,而是一个高达二十余米的塔式楼阁建筑;其四,西夏陵园内都没有附葬的后陵。 西夏陵园的调查和发掘,对于研究西夏历史,特别是了解西夏文化和汉文化的联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 《 西夏陵三号陵讲解词》提到: 西夏王陵内出土的碑础座已达10尊,10尊都雕成人像,这些人像石座是研究西夏历史及雕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是西夏陵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物。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这三件石雕人像碑座与大家在博物馆看到的颇有不同,雕像体态较为高大,面部还有彩绘,造型也不同。您看这尊人像双目突出,双眉上竖,口中两颗獠牙露出紧闭的双唇,两只粗壮的手臂攥成拳头,造型威猛而不凶恶,令人过目难忘。整个雕像造型沉稳、立体感强,雕刻手法遒劲有力,生动细腻,令人对西夏石雕的精美技艺叹服不已,被称为“宋代雕刻冠军!”从这不同凡响的造像上,人们可以“读”出一种勇猛、坚毅、顽强、忍辱负重、自立自强、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许,这正是立国达190年,由弱变强的西夏党项族的精神支柱。关于西夏为何用人驮碑,专家学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力士的造型和装饰,因与五代十国之一——后蜀墓中出土的石雕抬棺力士像极为相似,有人认为西夏雕刻的力士形象与后蜀有某种联系,是与当时西夏的习俗受到了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影响有关。还有学者推断西夏陵出土的人像碑座与埃及金字塔前狮身人面都是陵墓前的守护神,并且因伏羲生的“人首蛟身(有鳞纹)、圆目獠牙、载角如牛”,与西夏陵人像碑座造型极其近似,因而断定是纪念伏羲的。甚至还有专家认为此人像该是力大无比的角力士,即相扑师。半蹲状、有腕环,明显突出了人物胸、腹、臂部的肌肉。尤其是角力士的双乳肥硕犹如母乳,使人顿生强壮伟岸之感。西夏秃发、上扬浓眉更加突出了角力士的勇猛、坚强、力大无比、志不可摧。相扑师如今只有日本保留了,而他的祖先却在西夏陵,是不是一件颇有意味的事情? 月城的大门,原来设置着一座宽约9米的乌头门。乌头门流行于宋代,明清时期称为棂星门,只在皇陵、大型寺庙(孔庙、关帝庙)等高级建筑上使用,是象征王制的尊者之门,也就是天门,因此有人认为陵墓前的乌头门有阴阳相隔之意,进入此门就意味着到了“阴间”,但大家不要害怕,这里可没有什么黑面判官、牛鬼蛇神,而是置放着由文臣武将、勋臣贵戚的石雕像组成的石像生群。 (石像生群)石像生,是由石刻而成的文武官员和珍贵动物组成的仪仗,取意于皇帝生前亲信的文臣武将以及周边邻国使节朝贺礼仪场面,有如生人的意思,在陵前放置石像生用以表示拢坟,象征死者生前仪卫,同时又有“保护”陵园的象征意义,是秦汉传下来的制度,后来历朝历代,一直沿用,只是数目和种类有所不同而已。石像生这些威风凛凛的人物雕刻,称为“翁仲”,相传秦代有位大将,名叫阮翁仲,身材高大,秦始皇统一天下,命其镇守临洮(即今甘肃岷县)不让匈奴侵犯。因他生前屡建战功,他死之后,秦始皇为纪念他,特铸铜像置于咸阳宫的司马门外。后来,人们便将铜像、石像统称为“翁仲”,而且象征所有文官武将。 石像生自东汉创制以来,其位置即列于陵园阙台后、神门前神道两侧,成夹道之势。而西夏却将月城作为列置石像生之地,与中原帝王陵传统的正门外神道两侧置石像生完全不同。三号陵园石像生的摆放状况是四排二十尊,改变了宋陵将石像生群列于神道两则一字排开的做法,这样分几队置放使石像生更加集中、紧凑,大大缩短了陵园的南北纵向距离,使整个陵园的总体布局比唐、宋陵更加紧凑、严密。从出土石人头面判断,石人高度与真人相仿,再加上脚下的基座部位,石人总高度约在2米左右。你看这些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官僚公卿九百年来一直整齐地站在这里,好像还在等候皇帝的召见和圣训,可见古代的帝王是何等的威严和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