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所知中国境内最早的直立人是什么人?

一、迄今所知中国境内最早的直立人是什么人?

巫山人”化石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填补了中国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和三峡河谷的发育史,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元谋人

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它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1965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这里地处元谋盆地边缘,盆地内出露一套厚达695米的河湖相沉积。从下到上分为4段28层。元谋人牙发现于第4段第22层中。此后,又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元谋人的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据古地磁断代,年代为距今170万年。

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一左一右,属于同一成年人个体。齿冠保存完整,齿根末梢残缺,表面有碎小裂纹,裂纹中填有褐色粘土。这两枚牙齿很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被命名为 “元谋直立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俗称“元谋人”。(见彩图元谋人牙齿化石)

先后出土的石制品共7件,人工痕迹清楚。原料为脉石英,器型不大,有石核和刮削器。它们和人牙虽不居于同一水平面上,但层位大致相同,距离又不远,应是元谋人制作和使用的。发现的炭屑多掺杂在粘土和粉砂质粘土中,少量在砾石凸镜体里。炭屑大致分为3层,每层间距30~50厘米。炭屑常常和哺乳动物化石伴生。最大的炭屑直径可达15毫米,小的为1毫米左右。在4厘米×3厘米的平面上,1毫米以上的炭屑达16粒之多。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研究者认为,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这一发现,和在距今约18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中发现的烧骨,如确系人工用火证据,则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大大提前。

与元谋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泥河湾剑齿虎、桑氏缟鬣狗、云南马、爪蹄兽、中国犀、山西轴鹿等29种,绝种动物几乎占100%,其中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占38.8%,这表明元谋人的生存时代不会晚于早更新世。有人根据动物化石及植物孢粉分析,认为当时的自然环境呈森林草原景观,气候比现在凉爽。关于元谋人的“绝对”年代问题,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用古地磁方法测定,为距今170±10万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根据古地磁分析和对比,认为是164万年。但也有人认为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 。

巫山人

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重庆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骨坡,发掘出一段带有2颗臼齿的残破直立人左侧下颌骨化石以及一些有人工加工痕迹的骨片。1986年又发掘出3枚门齿和一段带有2个牙齿的下牙床化石。此外,遗址中还出土了包括步氏巨猿、中国乳齿象、先东方剑齿象、剑齿虎、双角犀、小种大熊猫等116种早更新世初期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学者研究,龙骨坡遗址出土的遗物代表了一种直立人的新亚种,后被定名为“直立人巫山亚种”(Home erectus wushanensis),一般称之为“巫山人”,距今约201~204万年。“巫山人”化石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填补了中国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和三峡河谷的发育史,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但是,由于化石材料的缺失,巫山人是人是猿尚有巨大的争议,著名古生物学家吴新智就不同意其为人类的说法,国际古生物学界对巫山人也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

二、人类的发源地是哪

关于人类的发源地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则以国外学者为主的非洲起源说,依据是古生物学家认为目前最早期的古人类化石——南方古猿(早期猿人)只发现于非洲,故欧洲、亚洲的直立人(晚期猿人)应从200多万年前后由非洲迁徙而来;国外生物学家根据近年来在各大洲调查人类的各种遗传基因得出:世界各地的人都是20多万年前后由非洲人迁往各地的。一则以我国学者为主的认为人类的发源地既在非洲、也在东亚,即多地起源说,其依据是从大量古生物化石,以及非洲说存在的不足。在亚洲东部也是人类发源地的基础上,近来我国学者又进一步提出苏皖地区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三、半坡人为什么要设计陶制尖底瓶?

尖底瓶为古代盛贮器,用以从河中取水。它是利用重心来调节平衡的器物,空的时候倾斜,装水不多不少时直立,水装多了就翻倒,正可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其工作原理是:汲水时,将绳子穿过瓶子的双耳,将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动下沉,注满水后,由于重心转移,瓶口朝上竖起,再用绳将瓶吊出水面,从而实现取满水而滴水不漏,汲满水时,瓶口向上并保持平衡。这充分反映了当时半坡居民科学知识的萌芽。尖底瓶综合利用重力与重心,也体现了先人们通过长期实践,对物体的力学原理和平衡原理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尖底瓶是利用水葫芦的原理,中间大,两端小。肩部有两耳系绳,便于携带,又减省了汲水时人们直接接触水面的过程。尖底瓶悬至水面后,成我瓶装,小口开始进水,等腹部灌满水时又成垂直状。而小口既可以保持水质洁净,又不易倾倒。而尖底部分又是到水时,手握用力的地方。比较其它容器的使用,尖底瓶有十分流畅的造型外观,以及非常方便的适应性。 尖底瓶的制作材质以泥质和陶制居多。其主要特点是:小口、鼓腹、尖底,但各文化遗址出土的器形略有差异。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尖底瓶,其结构为红陶质地,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对称的双耳,用来穿绳。可汲水,也可用于闲置时系绳挂在高处,可用于肩部和颈部的携带,以减轻双手的负荷。它烧结程度好,质地结实。瓶口不仅有小直口还有方形、圆形和月芽形,中心原理在此已经有所发现并应用。细颈的设计,便于手握和肩膀背,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地的路上水不易漫出,能有效保持水量。尖底可以很容易的插入泥土,实用性表现十分突出。有的尖底瓶带有纹理,它不仅具有适用性而且还具备美学特征。